当欧洲为难民发愁时 这里却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2023年5月30日 作者 admin

科幻电影里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画面——在未来世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将从字典里消失,不管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地球上不同种族都将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协同工作和生活。

但在当今,电影里世界大同的愿景似乎不太现实,人们看到了种族之间太多的纷争。然而,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威尔士,有一个叫做塔姆沃思的小城,却为世界呈现了多种族友好共生的缩影,它为世界各地的难民和移民打开了大门,而新移民都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早在2006年,塔姆沃思因一起当地居民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事件“克罗纳拉海滩暴动”而拒绝接受5个苏丹难民家庭。

当时的塔姆沃思市长在采访中表示,当地12名苏丹人中,8名都因为或大或小的案子接受过审讯,有人危险驾驶、有人。“这些人不尊重权威,他们来自一些肺痨和脊髓灰质炎肆虐的国家,我们怎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塔姆沃思的决策和市长的言论受到全国的抨击,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最终社会和舆论的压力让塔姆沃思屈服。2007年1月塔姆沃思市长决定接受这些苏丹难民。

2007年索恩和表姐曼扬被联合国重新安置,“我非常开心能够来到澳大利亚,得知有表姐的陪伴我更加感到安慰。”

曼扬在2010年来到澳大利亚,他俩便作为一个家庭于2015年被安置到塔姆沃思。“这里很安全,我们不用再为听见枪声或者看见军队而担惊受怕了。我们很幸福,有了一个全新的未来。”

和其他一些移民一样,他们可以一边在当地的食品工厂上班,一边接受教育,他们可以不用担心枪林弹雨的威胁,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了。

Po Ko Ko 出生在缅甸和泰国交界的一所难民营,是克伦尼族人。克伦尼族人口稀少,仅占缅甸人口的1%。他和妻子克里斯特贝尔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于2009年跋涉千里来到了澳大利亚,随后搬到了塔姆沃思,家庭也不断增加了新成员。

贝尔在采访中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障碍,但是我们一直在学英语也在努力工作。我们的孩子在这里也适应的很好、进步得很快。”

一对中国夫妻李歌和查理带着9岁大的儿子詹姆斯,于2014年技术移民到塔姆沃思,目前已经申请成为永久居民。

李歌认为移民到塔姆沃思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到过澳大利亚,所以这也是一个探险。他们一家从北京过来,很喜欢这里安静和没有压力的生活方式。“我们感到很自由。”

塔姆沃思人口接近4.3万,但有超过80多个民族在这里“共生”。塔姆沃思政府承诺为难民提供住宿、教育以及其他生活服务。

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当地的教堂、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都表示会为安置移民贡献一份力量,为难民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以让其尽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

“多元文化塔姆沃思”是其中一个帮助难民的机构,其成立者艾迪惠瑟姆已经支持这项事业20多年了。这个组织的服务多种多样,提供英语课程,寻找住所,办理护照,找工作和学校,还致力于帮助移民维护工作中的福利和权益。

“多元文化塔姆沃思”越来越壮大,很多曾经接受过帮助的移民又反过来加入组织作为志愿者来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艾迪惠瑟姆在采访中表示,“我去过一些社区、印度社区,以及中国社区,去了之后突然意识到这些地方并不是孤立的,里面既有本地人,也有其他民族的人,这一点让我很开心。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孤立别人不是个好办法。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这个地方可以不分你我。”

在美国,特朗普先后颁布两版禁止几个国家的人进入美国的“旅行禁令”,声称是阻止“坏人”进入美国,保护国家安全。

在欧洲,源源不断的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的难民涌入,数量急剧上升的难民潮,已经超过欧洲各国的收容能力。

德国是目前为止接受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超过20万难民滞留德国,入境难民超过60万。但是,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并没有对难民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足够的住房和后勤供应,基础设施的短缺也是欧洲接受难民之后的日子变得局促。

同时,因为难民过多涌入,大量占用了原本欧洲国民的设施和福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国民强烈的抗议,丹麦、瑞典更是爆发了反难民冲突。如今难民危机下的欧洲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寻求解决难民危机的方法也是当下欧洲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如果说特朗普面临的是“是否接纳”的问题,那么欧洲各国面临的则是如何将迎进门来的难民安置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这一难题。不知道远在南半球的塔姆沃思这一小城的多元共生模式能否为欧洲各国提供一丝借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